【潺潺·网络版·2017】

【2017年11月】

主管主办: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出版:大学生记者团

刊名题字:刘 星

主  编:毕 鑫

编  辑:齐倩荣 宋思敏 魏晓萌

网  站:jzt.sxtcm.edu.cn

半是蜜糖半是伤

静候佳音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4日 来源:《潺潺》  作者:张姗姗

  在能想象到的所有可能里,最为干净利落的一种。在这样的年纪,应该希望能有彬彬有礼,感情温和美好的好印象!在我满心的揣测里,你在微笑的输入这些冰冷的字。是的,并不介意,在我微妙的感知里,你连同这些字变得冷冰冰,面带微笑。
  像有些叶子的离开对树而言没有多大意义一样,在你不愿被别人看见面目冷酷的那些“别人”里,显然没有我的名字,依然记得那时在得知这样细微的情绪后无法形容的怅然若失。
  我想,喜欢一直都找不出理由,就像你也一定莫名其妙为什么无法说服自己搭建一座通向我的桥。
  有人说:“看似毫无理由的东西其实都是有理由的。”
  毫无理由的讨厌,是有理由的。不恰当地叙说,不合时宜的相见,人心和人心的距离其实遥远,不该贪恋它们之间有多亲近。
  毫无理由的喜欢,也是有理由的。对方的一举手一投足,挑准了最合适的时候嵌进自己眼里。一两句话的温度,那么合适的温度,像怀里抱着一只小狗,它躺在你躬起的背蜷起的腿之间那恰好的空间里沉沉睡去,偶尔有闷闷的呼噜声。那仅仅高出一两度的体温,就可以像一只温厚的大手,缓缓揉开弯曲的膝盖,那么踏实的容许你一夜无梦。
  2010·10·21 

  高二暑假,一帮人说定日后一定要搁置出小小的一段时间来一起去旅行,争论的结果便是五台山。
  而09年端午节,我风尘仆仆的跟随王小哲的队伍到五台山,那么多人做出的决定,最后成行的就只有我俩。那时候一些事情搅得心里乱透了,因为它们完全无可预知,就那样突然出现在你眼前,撞进你心里。
  在上黛螺顶的缆车上,他塞给我一个荷包。
  “在北京一个寺庙里求的,给!”
  “嗯……这里好安静,什么都听不到。”
  “高中时候答应你的事完成的差不多了,可能五台山是最后一件了。”
  “嗯。”
  到达南台,站在尚未开出鲜花的山顶,静静地看夕阳下看不到尽头的山峦,顺手摸见小哲给的平安符不见了。慌乱的朝刚刚他走过的方向大叫:“王哲——王哲——”在那样看不到人烟的山顶,突然感觉无所依靠,像被淹在冰冷的水里快窒息了。最后一次约好的一起出行,最后一个装的满满的关于幸福快乐的祝福,不小心丢在大山里,找不到了。
  到达一个石头堆砌的寺庙,进寺拜佛,小沙弥一直在默诵经文,他们说,是在为世俗中的人们祈祷内心安乐永驻。看到被风刮着呼啸的经幡,听到猎猎作响,反而心里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了。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也许那次成行是两年前的真诚与善意开出来的最后一朵花。虽说聚散随缘,但修行却一刻不得停止。任何感情都很脆弱,需要被疼惜,需要精心护养。
  2010·10·29 

  看到食谱上有一款粥叫元真和尚粥,颜色清淡,未加修饰。传说,大理寺元真和尚等朋友袁枚到寺里论经。在山溪里抓到鲈鱼一条,去掉头部,内脏和鱼皮,用线绳穿过上部鱼骨,在瓦罐中加入水、米、姜、酒、盐,上火煮,到粥完全糜烂,提抖线绳,鱼肉散入粥中,放大火煮片刻,鱼米交融。袁枚最喜欢吃他做的这碗粥。
  印象里的寺庙和尚面如金刚身似钟,是腊月寒冬里的门前石狮,通身透着属于石头的阴冷。为了修行,抹掉了俗人身上多么可贵的温情。
  这个宋朝的大理寺和尚,也许是因为掌管国家刑律,就可以不受天下寺庙佛堂的管束?
  听到山下朋友来看我,到河里抓一尾鱼,用简单的材料支起锅煮粥给他喝。搬个凳子在旁边闲闲的读经、照料粥。有阳光把草屋分出光影,后山上有风吹过竹林,带来遥远干净的消息。其实你来,或者不来,都没有多大关系的。这样散淡入水的情谊此时让我的心境空旷开阔。
  记得李白诗里有一句写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和你在一起喝酒真是高兴,可是醉了我想要小憩一会儿,你且回家去吧,改日咱们再约,可好?
  坦荡而直率的逐客令,因为我们是最最要好的朋友,跟你在一起就跟和自己在一起一样,我心里真是欢喜。那些用来加在客人身上的礼数怎么可以给你?你我不需要打圆场,不许客套,何妨直接说出来。
  2010·11·6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