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志

张一博:记者团的这三年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1日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张一博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想说的很多,真到要写下来却不知从何下笔,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实习期:由于旧校区没有编播部老记者,所以只能听读节目,得不到评价;

上广播第一个学期:因为实习期落下的比较多,所以上节目前一天会去找苏敏读稿子,提前一天选择第二天要上话筒的部分,只一小段反复练习,确保一旦上了话筒不出意外,培养对话筒的熟悉感;

假期作业:每周一段音频练习,群里交流(在旧校区的时候电脑会有录音软件,平时在广播的时候会同时录音,大家在开会的时候会一起听,并进行交流),还让交过工作总结还有新一年工作计划。

找节目:因人而异,有的会固定在专业网站,有的会自己临时找。曾经问过老记者,同一类型的节目做久了会不会有内容上的重复,老记者说只要保证自己做节目的这段时间不要有重复就可以了;

音乐:经常有人会问广播站某一天放了什么歌,曾经仿照过其他学校,将音乐列表拍照传空间,然后被老记者批评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晚间档

  1.曾经有过“潺潺时间”,读的是潺潺上的文章,有固定的开头结尾,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了……

  2.星夜聆听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定主题,比如整个晚间都在讲青春故事、爱情、亲情、友情、感恩……并且结合主题选择音乐,有一次傍晚雨天就选择的全部都是和雨有关的文章

  3.或者也可以读一些自己写的东西

值班时间:提前半小时去广播站,会根据内容选择音乐

一些心得:

  可能这就是缘份吧,入团时正处在新旧校区搬迁的时候,当时实习的内容就是每天去护理楼临时的广播站放老记者们前一天在旧校区录好的音频,老记者对新记者的培训也是通过音频相互传递实现的,因为每次录好之后自己会先听一遍,自己听着不合适就不好意思传给老记者,所以无意间就会将同一篇稿子读很多遍,慢慢地自己就听出问题了,读久了就会有自己的感觉。

  到了正式上话筒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会提前一天选择自己想读的部分,晚自习之前去找老记者读,让老记者提提意见。总之,刚开始上话筒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少而精”。

  再后来有段时间爱读书,也想分享一些书目给大家,所以在自己值班的晚间开了一档节目叫“书斋夜话”,就像之前做《光影之旅》一样,介绍作者、内容梗概、选取章节、分享一些读后感……后来由于自己精力有限,再加上选书本身是个问题,所以就没再继续做下去。

  由于排班要根据课表来排,所以中午的节目一般无法选择,但是下午节目会挑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或者喜欢的搭档去试试。

  在团队里待久了就会觉得一个团队的氛围挺重要的,营造氛围跟能否有效沟通有很大关系,其实大家聚在一起有啥说啥就挺好的,提出问题慢慢改掉就好。有老记者说,让团里的孩子能在这里感受到成长,大家就很愿意留下来,而留下来的老记者再带新记者时,自己也会有一个提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有些时候只要你们愿意去问,老记者都会把他知道的告诉你。很多经验值得参考,但是小记者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才好,随着各高校之间交流的加强,我们会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学校广播站的经验,我们学校这方面的人才不多,或者是很低调地没有加入广播站,这时候真的需要小记者们自己积极主动一点地去发现人才,学习经验,再把自己变成人才。

  以后就从自己读文章给别人听,变成听自己熟悉的人读文章啦,想想也是挺不舍的。总之还是希望这里会越来越好吧!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小记者们要加油啦!

【退团感言】

  刚加进记者团的时候,广播站还是在护理楼一个小小的家里,满满的机器,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常常会为调试机器不断联系工作人员。那时经常站在门口听老记者播音,也喜欢去各档节目蹭播。每次上话筒前一天都会在晚自习前找苏敏姐把稿子读一遍,只为了第二天短短的十几分钟不要出错。

  团里的这三年发生了太多故事。一个人带着厚厚的报纸,晚上跑去各个楼层发;假期去旧校区帮忙整理搬家,看到了过去积累下的潺潺杂志;听广播站的学长学姐讲过去老记者多么优秀,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几次活动,看到大家离开工作谈生活可爱的样子;通过和其他学校的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去参加记者课堂,学会了拍照构图,学会了写新闻稿,学会了简单的音频制作;通过紫风铃点歌台送出一个个祝福……记者团教会我的,真的很多很多。

  看着广播站由小变大,由比较独立慢慢和其他学校组织有了联系,自己从什么都不懂的小记者变成老记者,就像是和这里一起长大一样,路过广播站,就像是路过了自己的一个家。

  广播站圆了自己一个校园主播的梦,真的很感谢这里。

  希望每个加进来的小记者都有所收获,希望这里越来越好。